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学技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高水平科学技术自力更生,积极发展新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功。传统行业正在“重塑其外观”,并为其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传统产业是山东经济的“压舱石”。加快培育新生产力,山东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显着转变。以高端品质提升和积累为引领,重点产业沿海布局和集群发展,推动石化、钢铁等产业发展;实施玉龙岛炼化一体化、山东钢铁永丰港口基地等一批龙头项目,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伴随着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一大批技改项目的实施,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模很高,创建的国家级制造业企业数量全国领先; “两高”工程精准管控,促进能效水平提升,让传统产业焕发节能减排新活力……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夯实新生产力发展基础,推动传统产业转变为新兴产业,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枝”,规模跃升动力强劲。新兴产业是山东培育新生产力的“关键增长极”。齐鲁大地遵循领导创新、技术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大幅增长,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创历史新高。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新型靶向抗癌药物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标志性产品取得突破,彰显了山东新兴产业的创新实力。聚焦五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八个重点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布局,精准互补链条。济南、青岛、烟台未来产业试验区建设加快,全省新兴产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在山东青岛,高速动车组车辆基地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在各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加速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山东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带动山东加快走上新质量生产力轨道。数字经济“赋能新能力”,融入实数拉大差距。数字经济已成为山东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山东稳步推进推进5G和千兆光网络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双枢纽”省份,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高效集约建设算力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三大算力枢纽,加快全省综合计算网络建设,智能计算算力过半;在拓展应用场景方面,出台人工智能增强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促进计划,深度拓展智能制造、智能生活、智能政务等应用场景;多个大型模型通过国家注册,“人工智能+港口”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国家级数字化数量全国率先培育的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技术加速赋能,为齐鲁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让传统产业深度融入数字经济,催生更新业态、新模式。政策体系“引新方向”,统筹发展,推进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以来,山东省因地制宜积极构建新生产力发展“1+1+5”政策体系,为新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一系列政策像精准的航海家,引导山东续建现代产业体系。比如,山东通过“聚力”,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变革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政策引导下,海岱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超越“山东加速度”的新生产力发展,朝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进。新的生产力品质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系统思维、创新生态、努力精神增强的“未来已来”。从港口码头的智能化蝶变到未来产业的火花,从数字基础设施的坚实基础到政策体系的融合,山东正在“加速”以“闯关”的勇气和“绣技艺”的精湛,引领新生产力。当传统与新兴共舞、数字与实体融合、政策与创新共舞时,山东的实践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了鲜明的注脚。 (文/苗瑞祥)